离岸家族信托“虏获”境内富豪?

2019年05月20日 08:33 来源: 国际金融报 ◎ 记者 朱灯花 实习生 吴林璞

目前,离岸家族信托尚未形成大潮流,不一定比境内家族信托更具有优势。那么,境内富豪财富将何处安放?

近年来,孙宏斌、雷军、马云等中国富豪纷纷将资产转入离岸家族信托。

“离岸家族信托除了投资理财、代际传承、慈善等本土信托的通途,还具有保密性强、税务规划更灵活等优势。”专业内人士解释道。

不过,多位业内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离岸家族信托确实有一定优点。但是离岸家族信托需求量并不多,目前尚未形成“大潮流”。此外,离岸家族信托不一定比境内的家族信托有优势。

何以深受富豪垂爱

离岸家族信托“有点潮”。2019年年初,融创中国董事长孙宏斌将市值约45亿美元的融创股权转让给离岸家族信托基金。此外,雷军、王兴等境内富豪们纷纷设立离岸家族信托。

离岸家族信托何以成新宠?某信托公司业内人士刘广(化名)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解释:“一是因为海外对遗产税、房产税等财富传承方面的法律制度有比较系统的规定,而家族信托的风险隔离、资产隔离特性在这种情况下更能发挥作用。二是由于海外一些大信托公司在家族信托方面历史悠久,经验丰富,能带来相对较好的服务。”

“目前离岸家族信托主要针对的客户仍是高净值人群,尤其是资产风险较高、有全球资产配置需求的高净值人群。”如是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徐子钧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除了投资理财、代际传承、慈善等本土信托的通途,海外信托还具有以下优势:更强的保密性、税务规划更灵活、资产隔离更彻底、规避外汇管制。”

离岸家族信托交易架构是安全的关键。“离岸家族信托的交易架构一般是在海外单独成立一家公司,由信托机构100%控股。信托财产都将转移到这家海外公司,并交由第三方机构经营,再指定信托受益人。委托人生前由其指派一名或者本人担当投资顾问或公司董事,委托人身后则任用其生前指定的顾问或信托公司聘用的第三方顾问。”徐子钧继续向记者介绍。

“真正的家族信托是定制化信托,去年银保监会规定家族信托财产门槛设定为1000万元。而在实际运行中,离岸家族信托门槛更高,在200到300万美元。离岸家族信托的设立费用大概2万美元,每年的管理费在1%左右。”徐子钧进一步解释道。

“在这种架构中,信托机构作为信托关系的当事人,没有直接参与信托的运营,避免其以当事人特别是信托财产所有权人的身份干预信托正常运作或者损害受益人利益。”徐子钧补充道,“这种架构并不特殊,信托法、公司法健全的国家都可以实现。”

不过,谈及资产隔离性,某华北地区信托公司业内人士李华(化名)直言:“资产隔离方面是否安全取决于底层架构和法律关系。按照资产管理的架构做的产品,无论是国外机构离岸信托还是境内信托机构,都不具有特别强的资产隔离性。”

有分析认为,离岸家族信托事务管理型较多,而境内信托公司家族信托更偏向于资金管理型。“家族信托客户最主要的需求并非是收益率,而是安全性。”李华表示,对于境内家族信托信托以资金类为主,不是因为境内资产隔离安全性不好,而是因为境内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措施目前比较支持资金去做。以房产信托为例,境内不承认信托过户,等同于交易过户,因此产生二次税收的问题。

尚未形成大潮流

随着高净值人士数量的增加,家族信托或将迎来黄金发展期。那离岸家族信托是否成潮流?

“目前来看,离岸家族信托需求量并不多,离岸家族信托尚未形成大潮流。”刘华认为。具体而言,有些境内富豪本身就在海外有资产,再配置海外资产比例其实较小。近年来,中国富裕阶层配置全球资产需求确实呈增长态势,增速较快。但总体基数还小。

李华进一步表示:“我不认为离岸家族信托会分流境内大量高净值客户。离岸信托需求目前还是少数,很多境内客户会权衡国别之间的政治、经济安全,以及机会成本。”

在李华看来,“对于高净值人群来说,海外资产配置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分散风险,多元化自己的资产配置模型。对他们来说,将自己的所有资产都留在境内,可能会面临境内经济形势变化、政策调整等带来的一定风险。”反过来,将资产全都配置到国外,也同样会面临这样的风险,甚至风险更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即使配置了离岸家族信托的高净值家族,也是有必要在境内进行资产配置的。

事实上,中铁信托研发部黄霄盈也曾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离岸家族信托不一定比境内的家族信托有优势。”具体而言,多数离岸信托是在英美法系国家成立的,在法律上对信托制度的确有完善的法律体制和社会认同。

这也就是说,家族信托的成立地点还是要看信托财产的属地情况:一是如果信托财产本身在境外,那么成立境外家族信托是优于境内的;二是如果信托财产是在中国境内,那么境内财产的法律归属是由中国法律来保护,境内成立家族信托也就更有保障。

“对市场有信心的话,并不认为离岸家族信托是一个特别好的选择。业内还是看好中国信托公司未来家族信托的发展的。”李华对记者坦言,“相比离岸家族信托,境内家族信托更具‘本土’优势。具体而言,境内信托公司都是持牌机构,投资信任度程度较高,认知及沟通成本比较低。”

需要面对的现实是,家族信托目前还有很多欠缺。用益信托研究员喻智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信托公司在法律制度上及专业人才团队上存在痛点,且家族信托框架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

他还指出,境内家族信托业务有两大发展趋势:一是走标准化产品路线,通过降低起点,通过标准化的方式,快速做大客户规模,树立在市场上的“先入优势”;二是走高端路线,建立家族办公室,承接富豪家族的股权、不动产、动产、慈善等多种类型的巨额资产,提供全方位的财富传承和风险隔离等专业服务。

(责任编辑:华青剑)

4月重点城市库存:北京足够卖两年 杭州仅够两个月

2019年05月21日 06:58 来源: 时代周报

时代周报记者 谢中秀 发自北京

5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4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统计数据。新房市场方面,4月份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城市为67个,比上月增加2个,上涨城市数量回归历史较高水平,显示重点城市房地产成交活跃程度在上升。

然而,随着一城一策的调控措施落实,各地库存也呈现差异化发展。从库存数据来看,去化周期18个月以上和6个月以下的城市值得关注。

根据克而瑞统计数据,截至4月末,共有北京、烟台、沈阳、肇庆、厦门5个城市去化周期超过18个月。其中,北京去化需23.9个月;烟台去化周期为23.7个月;沈阳库存去化需22.9个月;肇庆和厦门库存量去化周期相同,都需20.8个月。

另外,杭州、重庆、长沙、南京4个城市库存告急,去化周期在6个月或小于6个月。其中杭州去化周期仅在2.6个月,重庆库去化需4.3个月,长沙库存量去化需4.8个月,南京去化周期在6个月。

库存反映各地楼市当前供需状况,同时也影响后续的供地。根据自然资源部2019年住宅用地“五类”调控目标,消化周期高于18个月的,属于库存较高城市,分类来看,消化周期在18—36个月的,要适当减少供地,高于36个月的,则应该停止供地;消化周期低于6个月的,属于库存较少的城市,要显著增加并加快供地。

上海中原地产市场分析师卢文曦对时代周报指出,“北京市场比较受关注,去化压力主要受限竞房产品类型影响,短期内不建议调整,以免导致市场热度过高。但厦门如果再持续维持较长去化周期,则需要当地政府采取一定措施来增加去化。”

杭州库存告急

近期,在土地市场和销售市场表现较好的热点二线城市库存量明显减少,杭州就是代表城市。

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杭州成交活跃,库存下降:4月杭州成交面积环比上升35.54%,同比上升96.02%。截至4月末,杭州(不含萧山余杭地区)可售面积为85.95万平米,其中可售面积环比减少15.07%,从对比来看,当前可售面积处于历史低位。

数据显示,杭州近几年新房去化情况较好,虽然供应量保持了平稳以及小幅增加,但仍带来计算口径下的去化周期缩短。

克而瑞广州区域首席分析师肖文晓对时代周报记者指出,杭州楼市出现此种表现,主要受当地限价政策影响,当地一二手房价倒挂,所以带动了当地的购房者热情,近期在销售情况较好。

肖文晓指出,长沙、重庆等去化周期较短城市也是如此。与此同时,今年杭州计划供地11474亩,相较2018年减少了3461亩,其中涉宅面积减少3249亩。这会否加剧杭州楼市供需矛盾和房价调控的压力?

复旦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地产运营研究所原所长蔡为民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这两年杭州的去化周期一直维持在低于6个月的情况内,主要是受去化影响。但这部分去化,存在部分投资投机情况,比方来说,今日是购房需求,明日就能转化为市场供应。所以从市场整体情况来看,并不存在问题。”

高库存难题

有别于杭州等地库存量大幅减少的情况,北京、厦门的去化周期则处于高位,位列“五类”调控应适当减少供地的类别。

在克而瑞统计数据中,北京库存去化周期为26城中最高,高达23.9个月。从整体情况来看,北京目前库存处于中高水平,靠近历史高位。

合硕机构首席分析师郭毅向时代周报记者指出,当前北京高库存压力主要受限竞房去化不佳影响。

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已入市限竞房大约3.5万套,预计未来还有四五万套限竞房将进入市场。“但受供应体量大、同质化严重等因素影响,去化并不佳。”郭毅表示,“目前限竞房整体的去化率仅有三成左右。”

高库存另一个代表城市是厦门。

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4月末,厦门可售面积为253.62万平方米,环比上升17.17%,为重点监测10城中增幅最高城市。近期销售回暖仍未带领厦门走出严格调控、成交锐减导致的高库存状态。

中国指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瑜向时代周报分析指出,可售面积统计口径为截至上月可售加上本月新批商品住宅,再减去本月成交。所以一个城市的库存量,有成交和新批上市两个观察指标。因此,成交上升不一定带来库存下降。

“厦门的库存量事实上并不大,但由于近两年厦门成交量急剧缩减,根据计算方式才得出去化周期较长的结论。”新景祥厦门研究中心总经理张建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如果厦门楼市想回到比较好的状态,今年需完成200万平方米的去化量。

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今年1—4月,厦门新房成交量总计40.62万平米。2019年已经过去1/3,但距离200万平方米的去化目标,厦门仅完成了1/5。

对于这类城市,改善库存问题,更多的希望放在政策环境改变上。

针对北京由于限竞房去化带来的高库存难题,郭毅建议道,应该从供地端和产品形态进行结构性调整,适当控制供地,并且改善当前7090的产品形态,否则市场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责任编辑:关婧)

汽车自主品牌库存攀升 国五禁售压力难解

2019年05月21日 06:58 来源: 时代周报

汽车市场的寒冬并未过去,自主品牌正在迎来库存危机。

连续16个月库存警戒线一路飙升,4月份乘用车销量同比下滑接近18%。其中又以自主品牌尤甚,市场份额更是跌破40%,多项业绩持续下滑成为自主品牌头上的阴霾。

这也使得汽车自主品牌面临着较大的库存压力,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近日表示,5月汽车市场情况依旧艰巨。尤其强调,部分地区因为国六切换临近,清库压力大。

随着市场环境的影响,自主品牌将会受到更大的考验,在一些行业分析师看来,部分自主品牌今年将被淘汰,新一轮的洗牌已经来临。

自主品牌一路下跌

5月13日,根据中汽协发布的汽车产销数据,4月份乘用车销量为157.5万辆,同比下滑17.7%。其中,自主品牌乘用车4月份的销量为58.5万辆,同比下滑27.9%,市场份额已经连续13个月同比下滑,其4月份的市场份额为37.1%,为近三年的最低水平。

吉利则在整个1―4月期间,呈现出起伏不定的成绩,总销量4月同比降了19%,此前的1月、2月、3月则同比波动2%、-24%、3%,总的来说,增长慢而下滑快。

其他自主品牌车企如江淮汽车1―4月累计销量同比下滑12.93%;力帆汽车销量则每月同比跌幅在34%―50%之间;海马汽车第一季度的每月销量更是直接跌破2000台,同比跌幅一度高达87%。

在自主品牌一片“跌跌不休”之中,长城汽车和比亚迪的销量显得可圈可点。1―4月,长城汽车累计销量约为36.8万辆,同比增长8.65%;比亚迪1―4月份销量同比增长4.21%,其中新能源汽车实现了123.13%的同比增长,但燃油汽车销量则大幅下滑44.85%。

长城汽车在回复时代周报记者的采访时称,增长原因主要来源于聚焦SUV、皮卡车型和有效研发投入,同时通过一些赞助等营销手段,维持有效曝光率。其还表示,未来五年还将投入300亿元用于研发。

但长城一季度营收和净利润却仍然有一定的跌幅,其中营收同比下降15.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62.84%。

与自主品牌低迷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合资品牌销量较好。广汽本田和广汽丰田今年1―4月累计销量分别为25.8万辆和20.5万辆,同比增长16.67%和32.94%,但自主品牌广汽乘用车却只售出11.5万辆,同比降幅达40.42%。

长安和上汽则纷纷出现了“自主和合资同时下滑”的情况。其中,上汽荣威和名爵品牌1―4月累计销售20.6万辆,同比下跌15.3%;重庆长安1―4月则累计销售22万辆,比去年同期累计足足少了9.5万辆。

结合数据分析,乘联会表示,目前乘用车市场具有豪华强低端弱、进口强国产弱、市场复苏艰难等特点。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估计未来会有一批车企或品牌面临淘汰,而全联车商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曹鹤更直言,今年年底就会有被淘汰的自主品牌。

曹鹤表示,在市场份额有限的情况下,这是合资品牌下压自主品牌的必然结果,自主品牌的当务之急是先活下去,重点应从技术研发和营销方面发力。

国五库存压力难解

5月10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4月份汽车经销商综合库存系数为2.0,同比上升20.5%,环比上升11%。其中,合资品牌库存系数为1.74,环比下降2.2%;自主品牌库存系数则高达2.55,环比上升20.9%。其中库存深度最高的前三个品牌分别为自主品牌长安、奇瑞、荣威。其中,长安和奇瑞的库存系数皆为3.4,荣威为3.2,库存深度皆超过3个月。

库存的背后,是即将到来的国六排放标准,使得国五库存难解。

5月13日,一份来自重庆市汽车商业协会的《关于我市国六排放标准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强烈要求推迟国六排放标准的实施时间。报告称,汽车销售持续疲软,市场竞争化加剧,切换国六对新车销量影响加剧,消费者观望国六车型切换政策,持币待购更甚,经销商面临消除国五车型库存的艰巨压力。

据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的公告显示,截至2019年5月16日,有84家企业1856个车型共318万辆轻型汽车进行了国六环保信息公开。虽然每周都在环比增长数十款至上百款车型,但和2018年销量2300万辆乘用车的市场规模相比,目前符合国六排放要求的产品数量只有不到14%。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截至5月,目前宣布将提前于今年7月1日实施国六排放标准的地区及省市已超过20个,其中,以广东、北京、深圳、上海等地为代表的部分地区将一步到位,提前实施更为严格的国六b标准。

时代周报记者走访广州地区部分经销商,尤其重点走访了库存深度超过3个月的前三品牌长安、奇瑞和荣威。所有品牌的国五标准车型均有不同程度的价格优惠,区间为几千元到两万元不等,其中荣威RX5车型裸车优惠达2.5万元。而经营合资品牌的经销商则表示,国五库存所剩不多,建议购车者直接入手国六标准车型。

“在国五国六的切换上,合资品牌基本已完成了更新换代,因为有参照的欧标和美标在前。而自主品牌的压力更大,因为切换国六的研发推新成本过于昂贵。”一位资深汽车业内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责任编辑:关婧)

4亿港元投连险产品亏空 安盛公司到底要否担责?

2019年06月23日 13:59 来源: 中国经营报

据媒体披露,6月18日,香港警方商业罪案调查科已正式对4亿港元安盛投连险产品“爆雷”一事刑事立案,被立案对象是此次事件中的基金管理人东航国际金融(开曼群岛)有限公司,涉嫌欺诈活动。

事情起因是近日一纸声讨安盛保险的投保人公开信在业内引起轩然大波。有投保人称,自己花费几十万甚至上千万港元投保安盛的一款投连险,一夜之间净值暴跌95%,在后续继续扣除账户建档费、管理费等费用后,保单的净值居然为负数,甚至还倒欠保险公司巨额管理费。

该新闻一经披露,立即引发全球舆论界及民众的广泛关注。安盛公司4亿港元投连险产品在“爆雷”之前,早在2018年年中,安盛公司的各地投保人就开始维权。由于维权未果,投保人在万般无奈之下,才选择通过媒体曝光,一篇名为《四亿安盛保险一夜亏空》的文章在保险圈刷屏,安盛公司保险费爆雷事件才进入公众视野。

而安盛公司并不认为自己有问题,展开了口水大战,双方各执一词。尤其是安盛公司还避重就轻地多次发布声明强调,投连险的投资风险应当由客户自行承担,在销售和此次发生亏损的基金选择上没有参与任何意见,只是轻描淡写地承认其他涉案方可能存在欺诈行为。

对于安盛公司的态度和说辞,广大购买投连险产品的投保人表示极不认同。

诚然,购买投连险产品的风险应该由投保人承担,且当时相关保险经营公司在签署购买该保险产品合同时,也载明了保险购买人应承担投资风险,应是购买方在明知风险责任的前提下购买的保险产品,可视作一种自愿公平的买卖行为,从法理层面讲,亏损由投保人自身承担是没有问题的,也是说得过去的,安盛公司不用承担责任也是没有问题的。毕竟这个世界上没有免费的投资午餐,投资都是要担风险的,高收益也必然伴随着高风险,这是投资的铁律。

但是如果事情仅止于此,我想广大投保人自己也可能会认栽了,即便亏损了也只能是打掉门牙往肚里咽了。

然而,事情并非这么简单,因为大量的投保人当时购买保险时,这款产品投资去向是用于投资香港物业的租售及二手房买卖过程中的按揭房贷业务,且据安盛公司披露该产品资金安全、收益稳定,这就对广大投保人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全球多个国家的投保人购买这款保险产品也正是出于对投连险产品的投资前景看好,以及安盛公司百年国际大品牌的高度信任。如果不是这些因素,相信不会有那么多投资人大着胆子购买这款投连险产品。

那么,安盛公司在此次投连险产品亏损案中到底有没有责任?到底又要承担多大的责任?这是问题的焦点。作为第三方的旁观者,站在公正的角度,我认为安盛公司难辞其咎,无论多么狡辩,想把投保人购买保险的亏损之锅摔给第三方都是说不过去的。

因为有如下原因都可以佐证安盛公司脱不了责任干系:其一,投保人购买这款产品之后,保险公司并未按原来指定的投资方向进行投资,而是擅自更改投资用途。据披露,2018年年中,原先购买的Evolution保险产品被更改了投资方向,从投资房产改为投资衍生产品,这样无疑加大了投资风险,这应该是导致200多人购买投连险产品亏损的最直接原因。尽管这并非安盛公司本意,也有可能是下面保险中介公司或销售公司所为,非安盛公司能够操控,但无论如何安盛公司都应该履行好监管职责,出了问题就应该承担失职失察之连带责任。因为如果改变投资方向,至少应该告诉保险购买人并征得投保人同意之后,才能付诸实施,否则就是违背保险产品购买人意志的行为,虽然目前法律没有明确定性,但这是一种违规操作行为,当事人应该承担责任。其二,保险人在发现风险之后,向安盛公司进行投诉要求退保,安盛公司没有及时尽到退保责任,而是一再拖延,最终亏损一发不可收拾。这其中到底是什么原因目前尚无可知,但安盛公司处理不及时之责是推脱不掉的。如2018年年中,就发现该产品存在投资风险,保险购买人要求退保,但安盛公司以各种理由万般推脱,拒绝退保,使得退保最终拖延至爆雷而无果。其三,投保人名字被冒签,使得保险投资失去了保险人的监控范围而导致资金投向不该投资的地方,虽然可能并非安盛公司的授意,但安盛公司的监督失职之责也是不可逃避的。有投保人向媒体反映:“签署保单时,安盛并未对我们进行风险评估,更气愤的是,我的风险告知文件并非我本人签的,事后才发现被人冒签了!”其四,从责权利对等原则出发,既然安盛公司收取了相关管理费用,就应该承担相应监管之责,不存在只收费而不负责监管这种只享受“红利”的行为,这也是不被允许和不该出现的。尤其是安盛公司作为一家大型保险公司、投连产品的提供方,其在销售渠道管理方面的疏漏,仍难辞其咎。因为所有投资产品进入Evolution都受安盛审核,资料中还专门推介了香港投资基金,即爆雷的那只基金。其五,安盛公司没有尽到风险告知责任,使得保险资金风险不断扩散和蔓延,终至4亿港元的保险资金被亏空殆尽。投资者反映,在持有该保险产品期间,安盛公司从未主动寄过产品运行情况的相关资料,并且发现每到申购日,产品净值就大幅上升,而每到赎回日,净值就大幅下降。销售环境上,销售方存在着大量的宣传误导,夸大安盛保险的作用,变相隐蔽投资底层资产,通过一系列的虚假包装将一个底层资产风险极高的产品,卖到了200多位投资者手中筹得4亿港元。而安盛并未对投资人做专业资格审核,且有投资人所投金额远未达到专业投资人必须具备的投资底线,这足以说明安盛在推广售卖此产品时没有尽到相关义务,负有不可推卸的法律责任。显然,安盛公司在基金审查、销售渠道管理疏漏、风险告知等方面都没有尽到应尽的义务。

这起安盛公司保险资金爆雷事件,留给大家的教训是深刻的:一是不盲从相信国际品牌保险公司,认为国际品牌保险公司就不会存在欺诈行为,这其实是错误的,在选择保险公司时,还是应擦亮眼睛,避免上当受骗。二是不要盲目追求高收益,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天上不会掉馅饼;尤其在投资上要保持冷静理性,别不懂装懂盲目跟风,更不能光想着可能的收益。三是不要盲目相信夸夸其谈的宣传,不少保险中介机构就是靠不着调的宣传来忽悠投保人,对于保险中介机构宣传的保险产品要三思而后行,有不清楚的地方应及时向专业保险机构或人士进行咨询,掌握了真实情况之后,再做投资决定。

(责任编辑:关婧)

香港安盛事件追踪:谁在售卖HKIF基金?

2019年06月23日 14:07 来源: 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 张瑶 郑利鹏 上海报道

近期的香港安盛投连险引发业界广泛讨论。

这是一款名为Evolution的投连险产品,背后有上千只基金作为投资标的让投资者进行选择,而“Hong Kong Investment Fund SP”(“HKIF”,香港投资基金)则是其中一只预期年化收益9%的基金。

《中国经营报》记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代理该保险的中介在推介Evolution投连险时,并未向投资人表明有除HKIF以外的其他基金可以选择,此外,其中几个中介与发行HKIF基金的母公司或其关联公司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谁在售卖HKIF基金?

2014年至2016年,来自中国内地、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其他地区的投资者,从不同地方、不同中介公司得知,安盛公司发行的EVOLUTION HKIF保险产品收益稳定、资金安全,主要用于投资香港物业的租售和二手房屋买卖过程中的增按服务。

记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HKIF基金除了被包装成保险售卖,亦曾被包装成信托产品,且从信托公司当时的推介材料来看,其与客户签署了保本担保协议,并声明客户在购买后3年届满时享有基于原价40%的保证回报率。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代理安盛EVOLUTION保险的中介机构除了First Asia Holdings Limited(“FAHL”,第一亚洲控股)旗下的Asia One,还有:深圳前海第一亚洲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恒泰保险财资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泰保险”)、广达丰宝(中国)财富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上述中介向投资者介绍EVOLUTION这款投连险时,均未提及投资者有多种基金可以选择。“感觉像是这款保险就是投到HKIF基金。”投资人向记者称。

记者在进一步调查过程中还发现,其中几家中介机构存在经营异常、与第一亚洲控股相关联的情况。

安盛日前发布的公告显示,大部分投资HKIF基金的客户是由保险经纪Asia One代理的,而Asia One是第一亚洲控股旗下的子公司。此外,第一亚洲控股通过子公司巨人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香港),拥有Worldwide Opportunities Fund SPC(“WOF”,全球机会基金)一股特殊股代表100%的表决权。

也就是说,HKIF基金是由第一亚洲控股的关联公司WOF发行的,其被放到了安盛EVOLUTION投连险的基金中,而推荐投资人购买EVOLUTION-HKIF的中介Asia One是第一亚洲控股的子公司。

深圳前海第一亚洲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8月,与第一亚洲控股的名称高度相似,启信宝显示为非正常户,且目前只有认缴信息,没有实缴信息。

另外,有投资人向记者称,其通过恒泰保险购买安盛EVOLUTION-HKIF产品,当时恒泰保险的业务及事务副经理刘佩乔接待并签订保单,投保人在发现保单出现问题后,与恒泰沟通过程中了解到,刘佩乔已离开恒泰至第一亚洲控股下面的一家公司就职。

利用HKIF转移资产?

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在Megatr8 Pere Opportunities Fund SPC(以下简称“Megatr8”)于2013年成立HKIF基金时,该基金下面的资产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第一亚洲财务(FAF),另一部分是第一亚洲中心(FAT),这两家均为第一亚洲控股的关联公司。

虽然当时的HKIF基金是由MEGATR8成立的,但第一亚洲控股拥有HKIF基金的绝对控制权。

记者获得的资料显示,尽管投资人持有该基金绝大部分的股份,但没有经营管理权,第一亚洲控股通过其子公司巨人基金留有的股份拥有该基金绝对的表决权与控制权。在第一亚洲控股的控制下,HKIF基金流向了一些异常的地方。

2012年,FAT是价值3.79亿港元的工业楼,作为酒店,其价值可达8.02亿港元。但当时的基金招股书中显示,这幢楼并非HKIF基金直接持有,只享有收租权,且如果公司发生财务风险,物业资产有可能灭失。

此外,HKIF基金还存在向FAF输血的可能。双方曾签署合作协议,声明如果FAF有需要,第一亚洲控股可以把HKIF的相关资金无息无抵押借给FAF去放贷。

第一亚洲控股在美国场外交易挂牌,因此该公司需要每年向美国证监会递交财务报告。目前,在美国证监会可以找到其最新的财报是2015年,也就意味着该公司已经几年没有递交报告了。2018年9月,美国证监会发布公告称要求停止第一亚洲控股进行交易。

(责任编辑:关婧)

香港安盛4亿保费亏光难甩锅 200苦主都是专业投资人?

2019年06月24日 06:47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近日,香港安盛保险投连险曝雷,共计4亿港元投连险保费一夜暴跌95%。来自中国内地、新加坡等地的200余位投保人,投诉香港安盛保险涉嫌违规操作。

据媒体报道,有投保人表示,签署保单时,安盛并未对其进行风险评估,投保人的风险告知文件并非本人签署,事后才发现被人冒签。投保人认为,Evolution是一款投连险产品,应仅为专业投资人提供,而香港安盛保险并未对投资人做专业资格审核,且有投资人所投金额远未达到专业投资人的投资底线。

投诉一经曝光,引发市场广为关注。香港安盛保险一个月内连发三份声明,称在销售和此次发生亏损的基金选择上没有参与任何意见,自己也是受害方,涉事产品由独立保险经纪分销,产品所投基金近月经历显著跌幅并进行清盘。

香港保险业监管局透露,截至5月底,共收到72宗相关投诉,已将相关投诉转交至香港专业保险经纪协会跟进。对事件中的基金管理人东航国际金融(开曼群岛)有限公司,涉嫌欺诈活动,香港警方商业罪案调查科已刑事立案。

媒体报道称,有香港地区的律师表示,虽然安盛急于撇清,但连带责任或难免。其基金审查、风险告知等应尽义务都没有尽到。

另有业内人士认为,安盛保险作为保险产品的提供方,同时也是一家老牌保险巨头,虽然销售渠道外包、资产可能也确实是投保人自行选择,但将可能存在问题的基金纳入自己的资产库,背景调查方面的责任无法推卸,且在销售管控及售后监控方面是否存在失当也令人怀疑。

4亿港元投连险保费一夜亏空

据了解,约200位投保人在购买香港安盛发行的投连险Evolution后,香港安盛将一款Hong Kong Investment Fund SP(HKIF)基金纳入了这一投连险的投资范围。随后,上述投保人发现Evolution净值一夜之间暴跌95%以上,在后续扣除账户建档费、管理费等后,保单的净值为负数。投资者不仅亏光了本金,还倒欠香港安盛保险一笔管理费。

6月11日,数百位来自中国内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投资者联合对媒体公开了投保情况说明全文(下称“情况说明”)。

根据“情况说明”,投保人认为,Evolution是一款投连险产品,应仅为专业投资人提供,而香港安盛并未对投资人做专业资格审核,且有投资人所投金额远未达到专业投资人的投资底线,说明香港安盛在推广售卖此产品时没有尽到相关义务,负有不可推卸的法律责任。

“情况说明”还提到,在持有该保险产品期间,香港安盛从未主动寄送过该保险产品运行情况的相关资料。且 “该保险产品每到申购日,净值就大幅上升,每到赎回日,净值就大幅下跌。” 为此,数年间曾有众多投保人多次与香港安盛沟通,其都未给予正面回复和合理解释。

投保人在“情况说明”中表示,发现亏损后,香港安盛答复投保人称,该产品在没有通知投保人的情况下,变更了投资方向,投资于金融衍生工具,导致巨亏,并声称责任不在香港安盛。

以下为投资者6月11日所作说明全文:

广大香港市民/新闻媒体/国内外友人:

大家好!

我们数百位安盛保险投保人,分别来自中国内地、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其他国家地区。今天,我们要投诉香港安盛保险公司(以下简称安盛公司)涉嫌违规操作,致使我们投保人数亿港元保费被亏空殆尽。

多年前,我们从中国内地等不同的地方不同中介公司得知,安盛公司发行的EVOLUTIONHKIF保险产品(以下简称该保险产品)收益稳定,资金安全,主要用于投资香港物业的租售和二手房屋买卖过程中的增按服务。鉴于该保险产品宣传其收益稳定,加之对安盛公司百年国际大品牌的绝对信任,我们都毫不犹豫的购买了该保险产品,投保额从几十万到数百万甚至数千万元不等。

在持有该保险产品期间,安盛从未主动寄送过该保险产品运行情况的相关资料。并且我们发现,该保险产品每到申购日,净值就大幅上升,每到赎回日,净值就大幅下跌。为此,数年间曾有众多投保人多次与安盛沟通,安盛都未给予正面回复,也未给出合理的解释。2018年年中,投保人发现该保险产品净值一夜之间暴跌95%以上,在后续继续扣除账户建档费、管理费等费用后,保单的净值居然为负数。这样一来,我们在投保了几十甚至几千万元给安盛保险后,经过三四年时间,反而倒欠安盛公司巨额管理费!此等骇人听闻之事在世界保险史上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超出广大良心人士的想象范畴。

在2018年香港房地产市场无特大利空的环境下,该产品净值为什么会一夜之间几乎归零?是否存在商业欺诈甚至商业犯罪?为此,我们投保人不断与安盛公司交涉,数月之后,安盛公司才答复我们该产品在没有通知投保人的情况下,变更了投资方向,投资于金融衍生工具,导致巨亏,并声称责任不在安盛公司!

我们和安盛公司签订保险合同,保费也是支付到安盛公司银行账户,安盛公司一直以来也在按时收取账户建档费、管理费等费用。如今在该保险产品被恶意亏空殆尽后,安盛保险公司居然宣称无责任!实在令人愤慨,也无法接受!

事情发生后,经投保人仔细研究发现,此投连险产品仅为专业投资人提供,而安盛并未对投资人做专业资格审核,且有投资人所投金额远未达到专业投资人必须的投资底线,这些足以说明安盛在推广售卖此产品时没有尽到相关义务,负有不可推卸的法律责任!安盛保险公司作为世界第一大保险公司,百年品牌,在销售保险产品时程序违规,在销售产品后投保人利益受到不合理损失时,不积极主动承担责任,反而百般抵赖,其专业素质及职业道德之低下实在令人震惊!

香港素来以公平公正、律法严明著称,香港保险市场也以专业和成熟闻名于世。正因如此,世界各地投保人对香港保险趋之若鹜,也使得香港保险投保额连创新高。投保人几亿保费被恶意亏空,这其中的黑幕,或许需要专业人士和相关机构去深挖。我们希望真相早日浮出水面,大白于天下,并将违法犯罪的人或单位绳之于法。

亏空事件发生至今已近一年,我们投保人不断与安盛公司沟通。迫于压力,安盛公司承诺5月31日给予解决方案,但截止今日,安盛公司却以各种理由不予任何回复。迫于无奈,我们数百位受害者,只能联合起来向安盛公司维权。如果得不到安盛公司合理解释和处理结果,拿回我们的保费,我们必将维权行动进行到底,至死方休。届时,安盛公司行为如得不到即时纠正,香港保险市场之声誉,香港金融中心之地位,香港之国际形象必将因此事遭受巨大的打击和考验。

我们恳请广大热心的香港市民朋友、新闻媒体工作者、国内外友人,能够帮我们广为宣传,揭露安盛公司所谓百年品牌的虚伪面孔,共同谴责安盛公司,为我们广大投保人维权行动加油助威,同时也让广大计划购买安盛公司保险产品的朋友知道此事件,谨慎考虑,避免步我们后尘,血本无归。

感恩!叩谢!

安盛保险受害人

2019年6月11日

安盛发三份声明回应:投资风险需由客户自己承担

事实上,早在今年5月份已经有内地投资人在港进行维权,直到6月才引发了更广泛的舆论关注。

今年5月以来,香港安盛保险分别在5月16日、6月10日、6月16日,三次发表公告回应该事件。

图为香港安盛保险5月16日声明

图为香港安盛保险6月10日声明

图为香港安盛保险6月16日声明

  香港安盛保险表示,投连险Evolution是一种非保证联系式寿险产品,主要由独立保险经纪Asia One分销。该产品由专业投资者自由及独立地选择与其保单挂钩的资产,当中AXA香港安盛并没有参与任何意见。“客户明白有关这类产品的投资风险需由客户自己承担。”

根据公告,有约200位客户选择了Worldwide Opportunities Fund SPC旗下的Hong Kong Investment SP(下称“HKIF”)这支基金作为Evolution背后的投资标的,该基金是由东航国际金融(开曼群岛)有限公司管理,绝大部分选择此基金的客户都是经由Asia One(宏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购买。

香港安盛保险称,最近由于该基金猛跌而后清仓,致使这约200位客户的保单价值暴跌95%。除此之外,由于安盛对于投连险要收取一定的管理费、账户建档费等,所以投资者基金账户为负;该基金很有可能涉及欺诈活动,已经请求香港警方介入。

也就是说,香港安盛保险认为责任的主要追究方在于基金的管理公司和涉嫌误导销售的保险经纪公司,而且在警方得出结论之前安盛也无法给予明确答复。

据北京商报报道,有险企人士直指,安盛保险作为保险产品的提供方,同时也是一家老牌保险巨头,虽然销售渠道外包、资产可能也确实是投保人自行选择,但却存在不可推卸的把好准入关口的责任。

曾伪造投资者签名通过风险评估

中国经营报报道称,此投连险产品仅为专业投资人提供,而安盛并未对投资人做专业资格审核,且有投资人所投金额远未达到专业投资人必须的投资底线。

据了解,投资人在购买该款产品时,签名被多次伪造。

广州一名投资者表示,投资人没有做过相关的风险评估,风评测试上面的签字是被别人伪造的。“我们是最近才知道,原来我们在安盛那里算专业投资者。”另一名投资者吴女士补充。

除此之外,HKIF基金的投资方向亦曾发生过转变,刚开始是投给香港的物业、房产,后来转换投资金融衍生品。

“基金在转换方向的时候,投保人要签字,我们都没有签,通知函上的签名全都是伪造的。”前述广州投资者说道,“我们根本不知道投资方向发生了改变,后来到安盛公司才知道。”

有文件显示,一名投资者在2017年的10月,其账户被冒充签名以低价卖出账户的25%,导致亏损26.9万多元。

记者向多名投资人了解,5月30日,安盛曾表示会给投资人一些道义上的援助,但在5月31日那天之后,便不再和投资人提及。

安盛日前发布的公告亦显示,基金管理人并非安盛,投资者应该自己对风险负责。

“我们后来了解到,法国安盛那边是想要给一些赔偿,委托香港安盛来处理,但香港安盛拿不出这么多,只能给到10个点,我们肯定不同意。”前述广州投资者告诉记者。

此外,HKIF基金的投资方向亦曾发生过转变,刚开始是投给香港的物业、房产,后来转换投资金融衍生品。投保人表示,基金在转换方向的时候,需要投保人签字,但通知函上的签名全都是伪造的。

底层资产或涉次级按揭放贷和民间借贷

证券时报报道称,在安盛的回应中,有一个关键信息,即承销机构Asia One,也叫宏亚,在销售过程中存在误导性宣传。Evolution是一款投资型保险,主要是将各大基金公司的产品整合后,包装成新的产品,其预期收益相比重疾险、人寿储蓄等产品要高,属于自行承担风险的保险产品。

高收益的背后必然意味着高风险,安盛也在声明中强调,这款产品是给专业投资人士配置的,然而宏亚在宣传资料里,重点宣传安盛公司的历史悠久、财力强大、信用评级高,但对于Evolution具体是什么样的产品没有做过多解释,描述香港投资基金时,重点宣传的是房地产基金的稳定和高回报。

根据香港金融人士提供的线索,这个Asia One母公司为第一亚洲控股有限公司(简称“第一亚洲”),总部设在香港,原名为第一亚洲土地投资有限公司,股东为英属维尔京群岛(BVI)注册的Innovent International Ltd,其实际控制人为80后的申焯栢、申伟基两兄弟,2000年已在美国场外交易挂牌。

该公司在场外交易中,股价从最高的接近100美元,到现在的0.1美元,跌幅高达99.9%。公司实际业务是做什么的?

第一亚洲网站上有一个10分钟的宣传片,主要介绍公司宏图伟业,以多元化产业,以期赢得中国内地、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澳洲大众市场,以及强调跟安盛保险的合作,

还声称一旦上市后将逐一把旗下资产分拆上司,足可比拟“李嘉诚从长实分拆屈臣氏和香港电灯公司的战略”。宣传片中甚至画饼,其餐饮生意上市后,可比肩康师傅的千亿市值。而宣传片中所说的餐饮生意,最能对外讲的不过就是甜品工坊,市场占有率并不高。

从第一亚洲业务分布图来看,有做借贷的第一亚洲财务,做地产投资的荣山发展,洪利发展,做保险顾问、资产管理的宏亚。香港保险圈一位资深人士认为,爆雷的这款“香港投资基金”投资的很有可能就不是物业和二手房买卖增按服务,而是次级按揭放贷和民间借贷,底层资产风险敞口大,贷款人信用还款能力存疑。

此外,第一亚洲股东申焯栢及合伙人曾先后卷入多宗官司和商业案,申焯栢曾涉嫌绑架被捕后因实质绑架行为在内地发生,香港法院无司法管辖权,最终撤销对申焯栢及同党的控诉;与申式兄弟一起创立第一亚洲的前股东兼董事长张瑛慧,在台湾以出售保健品为名非法集资约3亿港元,于2015年在台湾被控非法传销罪判刑3年。

早在2017年6月,就有人在论坛爆料说第一亚洲控股涉嫌金融诈骗,香港本地媒体也大量曝光了第一亚洲不光彩事迹,比如2016年4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将第一亚洲在新加坡的代理中介First Asia Alliance列入投资者警惕名单。

起底投连险

目前,该事件还在进一步发酵中,究竟孰是孰非还不能下结论。

据北京商报,作为当事人之一的投保人,在购买保险时要清楚了解保险产品的性质和存在的风险。通常情况下,大家都会认为只要买了保险,保险公司自然会兜底。而恰巧,投连险被认为是最不像保险的保险,甚至有险企人士直言表示,它只是一种投资理财工具。

那么,何为投连险?投连险即投资连结保险,是一种融保险与投资功能于一身的新险种,其正式名字是“变额寿险”。分红险只承诺保本,最终会存在获得分红水平有多有少;购买万能险则有一定的保底收益,会出现最终保底以上的投资收益率的不确定,而购买投连险则不仅是收益率不确定,还可能产生本金亏损。

投连险将投保人交付的保险费分成“保障”和“投资”两个部分,其中在投资账户部分,设有保证收益账户、发展账户和基金账户等多个账户。每个账户的投资组合不同,收益率就不同,投资风险也不同。

例如,偏股型账户的投资策略较激进,让投资者充分享受基金市场的高收益;偏债型账户的投资策略较稳健,获得资产长期、稳定的增长;货币型账户最保守,保证资金安全和流动性的基础上,以实现利息收入最大化等。

同时,上述账户由投资专家进行操作,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投资账户不承诺投资回报,保险公司在收取资产管理费后,所有的投资收益和投资损失由客户承担。这就是安盛保险为何表态称此次投资人面临的风险需由客户自己承担的理由。

而此次安盛保险投连险暴雷,投资人为何会倒贴管理费?有专业人士解释,当投保人的保费进入投连账户,客户需承担全部收益风险,而保险公司不承担经营风险,只管收取各类管理费用,当投连险所投资的基金下跌95%后,继续扣除账户建档费、管理费等就会导致保单的净值变为负数。

香港保险业监管局:已收到72件相关投诉

香港保险业监管局方面表示,一直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并了解到安盛公司已发布相关声明,由于事件正在调查中,保监局方面不便作出评论。

不过,香港保险业监管局透露,截至上月底,共收到72宗相关投诉。依照香港现行的中介人自律规管制度,目前,香港保险业监管局已将相关投诉转交至香港专业保险经纪协会跟进。

对于内地人赴港购险如何规避相关风险方面,香港保险业监管局方面提示,内地人士在购险时,应仔细阅读“重要资料声明书——内地人士在港投购人身/寿险保单”后,再签字。

同时,投保人还应清楚整个销售过程必须在香港境内进行、所有投保文件均在香港境内签署、负责销售的人士是在香港登记的保险中介人。另外,投保人还需了解相关产品所包含的风险,如非保证的回报;提前退保/领取保单红利可能带来的损失;汇率、法规及政策改变等。

另据国际金融报报道,香港警方商业罪案调查科已正式对4亿港元安盛投连险产品“爆雷”一事刑事立案,立案号Ccbrn19000565,被立案对象是此次事件中的基金管理人东航国际金融(开曼群岛)有限公司,涉嫌欺诈活动。

(责任编辑:关婧)

我国保险原保费收入前4月同比增长14.92%

2019年06月24日 08:25 来源: 人民日报

本报北京6月23日电 (记者曲哲涵)记者近日从银保监会获悉:目前我国保险业保持了“三稳三好”发展态势,即行业增长“稳”、风险防范“稳”、外资预期“稳”;保险创新发展不断推进、保险保障功能不断增强、保险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今年1至4月,我国保险原保费收入1.9万亿元,同比增长14.92%,保险业总资产达到1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89%,实现了良好开局。

2018年,保险业为全社会提供风险保障金额共计6897万亿元,同比增长66.2%。其中,健康保险赔付支出同比增长34.7%,在全国卫生总费用中占比首次突破3%;大病保险覆盖居民已突破10亿人,实际报销比例在基本医保的基础上平均提升14%,试点以来累计赔付超过1900万人次;农业保险为近2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3.46万亿元,同比增长24.2%。

截至2018年末,保险资金通过各类资管产品,支持“一带一路”投资达9612亿元;服务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投资分别达4248亿元和1717亿元;支持清洁能源、资源节约与污染防治等绿色产业达6942亿元。

(责任编辑:蒋柠潞)

永安财险被指强制捆绑搭售产品 净利2.2亿3年降7成净现金流为负

2019年06月24日 08:37 来源: 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长江商报记者但慧芳

近期,多家财险公司被投诉称与网贷平台合作捆绑销售保险产品,其中,永安财险、大地保险等中型险企赫然在列。

借款人这一特殊的群体是否需要买保险?何种保险更能保证减少其可能出现的借款风险?争议声不断背后,保险公司“联合”网贷平台“捎带”销售保险产品,似乎成为一种获得流量、产生保费规模的“创新”方式之一。

据永安财险年报数据显示,其涉及的被投诉的意外险产品,2018年保费收入突然大涨120.4%,达到15.40亿元。不过,令人关注的是,其年报亦显示,2018年永安财险意外险承保利润为-7290万元。

事实上,永安财险经营业绩下滑、内部管理欠稳等问题一直难以改善。长江商报记者梳理发现,2015年至2018年,永安保险净利润下滑趋势明显,2015年净利润为8.33亿元,2016年净利润6.43亿元,到2017已缩减至3.01亿元,2018年净利润进一步下滑至2.22亿元。今年一季度,永安财险净利润仅为2670.89万,相比2018年同期几乎腰斩。

与此同时,继综合风险评级的下调情况得到改善后,永安财险的净现金流在今年一季度降为-1.96亿,3个月内和1年内综合流动比率相比上个季度明显下滑,流动性覆盖率也出现较大幅度下滑。

备受争议的“合作销售”模式

近日,多位借款人在聚投诉、黑猫投诉等平台发帖称,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强制购买了永安财险等险企的人身意外险产品。

投诉人所反映的“合作销售”模式,大体操作有两种。一种是借款人在走完前期流程后,借款协议待确认页面出现部分保险公司的保险协议。如果借款人不选择勾选保险公司提供的产品,则无法进入到下一流程进行借款。而另一种则是,借款人表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收取了保险费用,保险费是在借款到账后,出现在应还款账单中。保险合同则隐藏在借款环节和借款协议合同中。

有行业人士认为,联合网贷平台进行保险产品销售也有其市场逻辑。在借款人和借款平台的借款关系中,一旦借款人发生意外,保险公司为其选择的保险则可保护借贷资金的安全性,借款平台也有权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存有怀疑,要求借款人主动购买保险。争议之处在于,网贷平台对客户进行保险产品购买的合同、条款是否完全公开透明,是否给予消费者充分权利选择自己所想选取的保险公司的某类保险产品。如果信批不完全、所供选择的类型不够丰富,则其存在一定的“强制”消费的嫌疑。

无法忽视的是,永安财险等险企对网贷平台等场景上的消费流量充满兴趣。

另一个值得重视方面是,从一些媒体所曝光的借款人提供的投诉信息来看,网贷平台所售的永安财险借款人意外险产品,价格远远高于市面上常见的意外险,在保障期限上,有的产品仅有十几天。而且借款人每次借款金额越多,扣除的保险费用就越多。上万元的借款,往往被扣除千元左右来购买意外险。

营业额上涨净利却屡屡下滑

在被投诉捆绑销售、强制搭售保险产品背后,永安财险的业绩下滑趋势明显。

长江商报记者梳理近4年年报数据发现,2015年至2018年,永安财险分别实现营业收入83.30亿元、96.66亿元、95.64亿元和102.58亿元,其净利润却分别为8.33亿元、6.43亿元、3.01亿元和2.22亿元。在今年一季度,永安财险保险业务收入达31.75亿元,净利润却仅2670.89万元,相比去年一季度的保险业务收入21.93亿元、净利润5261.49万元,业务收入持续上涨的同时净利润却出现几近腰斩的情况。

对比其营收净利,永安财险在2017年就出现净利润腰斩的困境,2016-2018年间,净利润分别较上一年下滑22.81%、53.19%、26.15%,2018年较2015年净利润下滑幅度达73.35%,下滑超七成。

2019年年初,银保监会的一张罚单,牵扯出永安财险股东持续性的争斗,以及由此导致的内部治理结构失调、业绩连年下滑,风险评级也一度在2018年第二、三季度沦落到C级。

根据银保监会披露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永安财险存在两项违法行为:其一是弄虚作假,上报数据不真实;其二则是拒绝或妨碍监督检查。

事实上,永安财险2019年第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其共有22家股东,但实际上按照相互关联和控股关系,股东分为两大阵营,主要以陕国投为代表的国有法人股和以复星系为代表的社会法人股,分别持股50.77%和49.23%。

需要注意的是,永安财险净现金流为负的情况在曾多次出现,2017年一季度至2018年第二季度,永安财险连续6个月净现金流为负,刚由负转正两个季度,今年一季度永安财险的净现金流又变为-1.96亿,出现现金流不足的状态。

(责任编辑:华青剑)

美对法数字税发起301调查 可能会加剧大西洋两岸关系

2019年07月12日 07:44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法国、德国特约记者 潘亮 青木 魏辉】美国要挑起与法国的贸易战吗?白宫一项罕见举动引发舆论的纷纷猜测。当地时间10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按照总统特朗普的命令,美方决定对法国正在推进的数字服务税法案“不公平”地针对美国大型科技公司发起“301调查”。这是美国首次依据《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款对这个欧洲盟友发起调查。美媒强调,此举可能打开向法国加征关税的大门,引发一场新的贸易战。要知道,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就是以“301调查”结果为借口,而特朗普此前曾多次在贸易等问题上抨击法国等欧洲国家。大棒会不会落下?美法关系何去何从?虽然许多疑问一时难有答案,但在分析人士看来,在如今“美国优先”以及跨大西洋关系不断走低的背景下,美国做出什么举动都不令人意外。

尽管特朗普对一些硅谷的科技巨头心存不满,多次指责谷歌、脸书等对保守派存在偏见,但当欧洲对美国科技巨头下手,他还是会毫不犹豫地抨击欧洲。比如去年7月欧盟宣布对谷歌处以43.4亿欧元的反垄断罚款,当时特朗普在推特上写道:“他们真的在占美国的便宜,但不会久了!”《爱尔兰时报》11日称,熟悉情况的消息人士透露,特朗普对法国的举动非常生气。尽管对科技巨头抱有敌意,但他将法国的做法视为对美国企业的“直接攻击”。

《纽约时报》11日称,美国针对法国的这次调查是特朗普政府对盟友贸易行为采取更强硬立场,保护美国公司尤其是科技公司的最新举措。这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美国与欧盟的紧张关系。特朗普已经威胁要对欧盟加征汽车关税,并批评欧盟向美国卖的商品比买的多。

彭博社在报道中提到,美欧正准备进行贸易谈判,双方就是否将农业纳入协议存在分歧,法国是最坚决反对在农业方面做出任何让步的国家。美国针对法国的调查可能会使大西洋两岸关系进一步紧张。

“这可能只是一个开始。”德国新闻电视台感叹道,如果法国不退让,美国很可能扩大报复范围,那时德国汽车也可能成为美国的目标,欧盟不得不进行回击。现在美国的贸易政策不会因为是盟友而网开一面,美国追求的是自身利益,也就是“美国优先”。

(责任编辑:单晓冰)

日韩经贸纠纷:韩国为何被日本掐住“命门”?

2019年07月12日 07:45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韩国、日本特约记者 刘晨 曹溪路 李珍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王会聪】日韩贸易纷争愈演愈烈。为应对日本的出口管制举措,从大财团一把手赴日到诉诸世贸组织(WTO),从号召企业界“共度时艰”、构建“官民紧急体制”,到寻求美国支持与调解,韩国方面紧急动员,几乎考虑了“所有应对方案”。但目前来看,韩方的应对既软又空,难有实质效果,反而给外界以无计可施之感。日本制裁韩国,背后有多重动机,究其根源,甚至牵扯到两国之间的民族仇恨情绪,但日方的针对性操作确实扼住了韩国支柱产业的咽喉。日本何以仅通过控制3种原材料就能让韩国坐立不安?

博弈——“自伤一百损敌一千”

“5万亿对1700亿(韩元,100韩元约合0.6元人民币)。”据韩国财经网站“MT”报道,这是日本此次限制对韩出口推定的韩日最大损失额。分析认为,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进行精密计算后,最终选择了这种“自伤一百损敌一千”的做法。有韩国半导体产业人士承认,如果日本继续强化管制,有可能导致两国相关产业“共灭”,但双方的直接损失显然不在一条水平线上。

正如汽车出口之于日本,半导体产品出口是韩国的支柱产业,三星、LG、SK等是关系到韩国经济大局的重要制造企业。根据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的统计,今年1-5月,韩国半导体出口总值高达45.0294万亿韩元。如果单纯比较日本对韩3种物资供货值和韩国半导体停产造成的损失的话,有可能达到1:270的比例。不仅如此,鉴于韩日半导体产业的竞争格局,有担忧的声音认为,日本有可能借断供动摇包括三星电子、SK海力士等韩国主要半导体企业的地位。

韩国经济发展依赖外国生产材料,由企业生产出中间品或成品之后再出口。这次被管制的3种材料,日本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七至九成,韩国则在半导体内存市场占有率高达五至七成。韩国中小企业团体前不久对269家半导体、液晶屏、通信设备和零部件等受日本出口限制影响明显的企业发起调查,发现近六成(59%)企业表示如果日本制裁长期化,那么很难坚持6个月以上。更关键的是,有46.8%的可能受影响企业并没有对策。这已经在韩国部分中小企业中造成恐慌。

此外,据称日本政府还在准备100项对韩出口限制清单。这绝非空口威胁。按照2018年的统计数据,韩国对日依赖度高的前10大物资分别是:半导体制造设备(占进口总量的33.8%,价值52.42亿美元)、控制设备(11.7%,19.22亿美元)、其他精密化学原料(15.2%,19亿美元)、其他合成树脂(42.8%,16.34亿美元)、废旧钢铁(61.4%,16.24亿美元)、铁及非合金钢柔性钢板(64.8%,12.62亿美元)、其他化学工业制品(30.9%,12.03亿美元)、二甲苯(95.4%,10.85亿美元)……

根源——“日本供应零部件、原材料,韩国制造成品”

日本供应零部件、原材料和设备,韩国制造成品——韩国自1965年与日本邦交正常化后,一直面临对日贸易逆差问题,累计已经高达6046亿美元,主要原因就是这种产业和贸易结构。

去年,韩国对日贸易逆差为240.8亿美元,按国别来看规模最大。具体来说,原材料、二甲苯、机械类产生85.7亿美元逆差,电机机器、录音设备、再生机械产生43.3亿美元逆差,而电子元器件制造机械、精密机械等产生35.7亿美元逆差。总的来看,半导体设备、电子元器件制造机械、电子机械控制设备等是导致对日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

从日本的角度看,很容易理解。“欧洲人发明一个新事物,美国人将其商品化,英国人对其投资,法国人来做设计,日本人把它小型化,中国人将其廉价化”,这是在日本很多人都知道的一个说法。从这个分工可以看到主要国家在世界工业制造领域的位置,而制造业比较发达的韩国却不在这个链条上。确切地说,韩国贡献有限,原因是没有专有和擅长的一面。

日本能拥有“小型化”专长,是因为二战后它一直在世界工业领域致力于一些高精尖技术的掌握和突破。日本有很多中小企业,有的企业甚至只有十几个人和几台机床,在大企业大量兼并小企业的形势下,为了生存下去它们只能靠掌握“独门绝技”。而韩国在崛起阶段,靠模仿日本一度让后者在电子行业脸上无光,但这么多年过去,日本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韩国始终没有致力于找出自己的专长领域并长年投入。

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发达经济研究室主任金圭判接受韩联社采访时也称,过去韩国依靠美日的资本及技术实现经济增长,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韩国政府推动提高零部件和原材料的国产化率,但截至2010年,仅在汽车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原材料方面仍没有缩小与日本的技术差距。

“前有日本领先,后有中国追击,韩国材料产业或沦为三明治夹心”,这是韩国经济界不少专家的看法。材料领域需要长期的研发积累,而且技术壁垒很高,这是韩企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原因。当然,一旦开发成功,就能在市场上占据绝对优势,享受到“先发优势”。韩国LG化学和韩华LC等在2013年曾试图推动由日本日东电工垄断的制作触摸显示屏面板必需的氧化铟锡切片国产化,但最后不得不放弃。

逆转——日本重夺旗舰产业市场?

日本这次针对性制裁韩国半导体行业,还有一段被人忽视的“渊源”。美国彭博社称,韩国如今是世界头号存储芯片制造国,这一地位是从发达国家手中夺取的。首先是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从美国手中夺取领军地位,然后是韩企在90年代异军突起,导致日企市场份额急剧下跌,只是韩企仍然依赖日本生产的特定工业化学品。鉴于此,尽管不少人认为日本此次是在报复两国外交争端,但日本领导人也有可能对韩企夺走日本的旗舰产业之一而恼火,并希望重新夺回其市场。

实际上,除了在存储芯片制造领域取得优异战果,韩国政府一直没忘记振兴材料产业。2013年11月,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发布“第三次材料零部件发展基本计划”,表示要在2020年前实现材料和零部件产业出口6500亿美元,贸易顺差达到2500亿美元,超越日本进入世界四强之列。为开发出世界水平的十大核心材料,韩国政府计划在2016年前进行1.7万亿韩元民间投资和3000亿韩元政府投资。

今年6月,韩国政府发布“2030制造业世界四强”规划,称将在2030年把现在排名世界第六的出口规模提高到第四,把世界一流商品制造企业数量提升到现在的两倍(从573家到1200家)。韩国产业研究院认为,当前韩国制造业的附加价值率为25.5%,远达不到经合组织(OECD)30%的平均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韩国零部件、材料和设备的对外依存度高和技术竞争力恶化等。

这次面对日本的逼迫,按《日本经济新闻》的说法,日韩半导体产业界人士均认为,两国的技术差距很大,预计韩国企业短时间内很难从日本以外的地方采购到替代产品,但韩国可能会举政企之力推进国产化和替代采购。只是眼下,韩国或许只能忍耐,然后通过外交手段谈判解决,因为在很多观察家看来,此次摩擦的根源是“政治”。

一位长期在韩国交流的中国学者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日本制裁韩国有多重动机,对内有参议院选举等政治考虑,对外可理解为针对日韩间政治问题的经济报复。“在政治色彩上属于‘进步派’的文在寅政府上台后,与保守派执政的日本一直‘八字不合’。前有特朗普做‘榜样’,安倍有样学样,想借经济手段来引发韩国国内政治冲突,分化韩国社会舆论,给文在寅政府施压。”果不其然,在日本公布制裁措施后,韩国最大在野党自由韩国党便对文在寅政府进行声讨,认为日本采取这一措施,责任在于韩国政府。

这位学者说,从更深层次看,尽管有人(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和钢铁》)把日韩比作“双胞胎兄弟”,但实际上,日本看韩国一直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心态。举个例子,1963年底,朴正熙就任总统,日本派出政坛元老大野伴睦作为特使赴韩。出发前,大野伴睦公开表示,他与朴正熙就像父子,能作为特使去参加儿子的就职典礼,没有比这更开心的事了。

社科院日本所副研究员卢昊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日本选择这个时机,是因为它认为当前形势对其有利,有美国的战略支持,与中国的关系持续改善,而韩国自去年以来经贸金融状况恶化。日本认为用贸易手段压制韩国可以更有效地击中其软肋,迫其低头,“它也试图借此展示它在贸易战方面具备针对特定国家‘精确打击’的能力”。

据日本广播协会网站报道,今年4月,日本经济产业省成立新的专门部门,对日本拥有的高端技术的贸易管理开展调查,希望集中掌握日企及研究机构拥有的高端技术和产品信息,以及出口对象国是如何使用这些技术和产品的。某种程度上,韩国成为日本类似举动服务于对外战略的实验对象。

(责任编辑:单晓冰)